【文字稿】圆桌论坛:5位心理学家共聚武汉,畅谈刻意练习
美国咨询师托尼·罗斯莫尼尔(Tony Rousmaniere)博士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总有50%的来访者在咨询中是没有任何的进展或者很少有进展。
查看相关研究后,他发现很多心理咨询师的情况和他的基本一致。然而,督导和传统训练方式等各种方法和努力均未能明显有效改善这个情况。
经过不断努力和尝试,他逐渐找到了刻意练习这个方法,来提升和改善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效,并将此方法和经验整理成书—《DELIBERATE PRACTICE FOR PSYCHOTHERAPISTS:A Guide to Improving Clinical Effectiveness》,于2017年正式出版。
2018年6月,恰逢Rodney K.Goodyear教授在东方明见开展督导师培训项目,向学员们介绍了刻意练习在咨询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推荐了这本书的英文版。
在此背景下,东方明见心理咨询系列图书编委会有意将此书纳入东方明见的出版计划,邀请第三期督导师班学员魏宏波博士翻译,谢东老师审校。
此书中文版《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于2019年7月正式出版,并在7月3日举办新书发布会。
东方明见创始人
江光荣教授
人邮普华文化总经理
贾福新先生
本次活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文化和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联合主办,并有幸邀请钱铭怡、王建平、江光荣、段昌明、谢东5位教授开展关于“刻意练习”的圆桌对话,其中钱铭怡教授为主持人。
本次对话聚焦心理咨询师培养和胜任力提升的5个问题:
钱老师:刻意练习是从探索心理咨询的疗效开始的,那我们先讨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如果有效的话,哪些因素在起效?
江老师:从研究角度上讲,第一:总体而言心理治疗是有效的;第二,心理治疗的疗效总体上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如果把心理问题看成是疾病,跟医学比的话,两者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疾病。它们两个效果差不多,心理治疗的疗效绝对不会好于医学;第三,心理治疗的疗效差异还是挺大的。一个是当事人身上的差异,有的当事人疗效相当好,有的当事人却没效;另一个是治疗师的差异,有的治疗师疗效好,有的治疗师疗效不太理想。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好的治疗师做的不太好的治疗比不太好的治疗师做的好的治疗的效果还要好。话说到这,那个别差异产生自哪里呢?如果聚焦于治疗师和咨询师的胜任力,那这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很重要变量。
钱老师:好的治疗师既然这么好,那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好的治疗师?他比别人好在哪里?
段老师:刚才江老师说到,目前研究表明心理治疗总体是有效的。但,具体好的咨询师好在哪里,我想这也是和Tony博士写这本书相联系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与效果的研究中有这样几点:第一,治疗的效果和所运用的理论关系不大,即不管你是哪个理论流派,咨询都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第二,心理咨询师之间有差异的,即有的治疗师有效有的治疗师无效。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治疗师学历高、学历低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区别。不是说所有学的时间长的人都比学的时间短的人的治疗效果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所以,有人提出这些咨询师直接在基本能力上有区别。刻意练习就是心理咨询师提升咨询效果的训练方式,比较重要的是刻意练习不是练习技术,而是培养咨询师的能力。
钱老师: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怎么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提升专业胜任力,让让我们能够做的更好?刚才段老师说到一点,如果我们学的多一点的也没比学得少的人好多少,那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比如教学过程?
王老师:江老师开了一个宏观的题,段老师也是紧扣着这个话题继续说,我很同意各位讲到的。那么,练的是否精,是不是和时间长短有关系。我认为,研究是从统计学方面收集的,和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差异的。练习的时间长还是短是有差异的,虽然说在研究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我还是觉得我比我学生还是熟练一些,毕竟年度长了是吧。当然,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单独的年限长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悟性。
联系到刻意练习需要注意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反馈机制。因为我是做CBT的,所以在反馈上有一些我自己的感触。刚才江老师有提到的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疗效差不多,我觉得这两方面的不太可比。因为医学有实证的研究,会有很客观的反馈指标,比如拉肚子了,检查化验白细胞的水平的正常与否是一个很客观的指标。我们要比的话,和精神病学去比,当然他们两者之间也还是有差异。精神病学有一些很明显的超出正常水平的症状,幻觉啊、妄想等,吃了药之后明显的症状就少了。但是,心理咨询的主观感觉混杂在正常水平当中,它没有一些很客观的反馈指标。刻意练习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想法。不管是录音也好、录像也好或者专家反馈也好,尽管是主观的,但是能够把这些主观的意见变得相对客观,这是刻意练习很好的贡献。
钱老师:有研究说很多资历深的咨询师未必做得比新手咨询是的效果好,这方面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那如果新手咨询师做过很多的刻意练习,和有经验的咨询师但不做练习相比,会不会有差别?那些熟练咨询师的经验是否会弥补这些练习?
谢老师:很荣幸东方明见邀请我做这本书的审校,之所以能够接这个活也是我本身就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在这之前我就注意到,刻意练习作为心理咨询师成长的一种途径,在美国逐步的流行起来。刚才江老师有提到心理咨询总体是有效的,但是采用哪种流派倾向没有显著差异的。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用什么种方法做,远远不如由谁来做重要。由谁来做也就涉及到有效的咨询师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有效的咨询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进行我们这里提到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做某件事情,而是有目的、有督导、有反馈的做。需要设计一个很个人化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稍微高出你的能力水平,同时你也能达到的。达到这个目标,然后设立下一个目标,这样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不是说他练到一定程度就不练了,而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从整个行业来看,我们没有着重来访者报告的疗效,而是强调我用的什么流派、什么技术,没有重视我们所用的方法是否能促进来访者的改善。刻意练习就是强调咨询效果的一个新途径。从目前有限的关于刻意练习的研究中看到,刻意练习是可以改善来访者疗效的。同时,也需提醒大家,刻意练习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被引入到心理咨询这个行业这个领域不超过十年,在美国也是。我很欣慰在这点上,中国和国际基本上是同步的。我也相信我们也会通过研究获得更多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结论。
总的来说,目前刻意练习有一些不确定性,但还是很有希望的。
钱老师:现场在座的有比较有经验的咨询师,也有看起来比较年轻的面孔,大家可能处于心理咨询学习的不同阶段。那么,在不同阶段刻意练习该怎么做?另外,不同治疗流派的咨询师,在做刻意练习时是否有什么差异?
段老师:产生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源于很多咨询过程和效果的研究结果。刻意练习的设计基于什么因素会预测咨询效果?前面提到不同的理论流派间差别并不显著。但是,有些东西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共同因素。不管你是哪个流派取向,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刻意练习的设置是让咨询师在这些共同要素方面有提升。不同阶段的刻意练习,锻炼的有的是共同的胜任力、有的是不同的胜任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关注自身的起点。刚才谢东老师有说到,刻意练习需要设计个人化的目标,得到反馈,然后再进一步。
第二个问题,不同流派咨询师的刻意练习是否有差异?刻意练习的重点是放在共同因素上,所以其比较强调的是基础。例如,最近研究表明咨访关系是促进咨询效果必要的因素,更有学者提出在治疗中不注重咨访关系是违法伦理的。所以,刻意练习的内容侧重是和这些研究的结果联系起来的。
江老师:我刚刚在想,练习本来就是心理学研究主题,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心理学学生在本科期间,会学很多和动作技能(游泳、跑步)练习相关的研究。这个和刻意练习有很多东西是一致的。然而,动作技能的练习是会有很多重复的东西,但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什么东西可以练习?
刚才谢老师也有说到很多共同的因素,比如共情,倾听等很多基本的因素。但,除这些基本的技巧以外,还有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态度。那基本理论知识怎么练习,这个就和我们之前念书一样多看多思考,加强理解;那基本的态度怎么练习?比如说真诚,我们可以练习真诚的外在面部表情,但是你内在真诚的态度是没有办法练习得来的。
另外,刻意练习的关键是刻意。就像小学生学写字,老师让学生写生字,写50遍,甚至有老师罚学生写1000遍。但是,我想问,如果这个孩子在写到第6遍的时候,又把点丢了,那他后面写的字的就都错了。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他不刻意了。他是机械性的重复,他在重复错误,这样的练习只会让人变笨。所以,练习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
谢老师:刻意练习的提出目前是针对咨询的疗效这个问题,当然疗效如何定义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说的疗效大多指的是来访者报告的疗效,刻意练习就是奔着这个来到。而咨询师最终的目标是奔着专家级表现的。
刻意练习应该聚焦于对于咨询师的基本胜任力的练习上。从理论上讲基本胜任力的提升会反应到疗效上去的,因为基本胜任力强调了关系、共情、尊重、意识等,这些都是共同因素里面很重要的东西。并且,研究表明共同因素对疗效有很好的预测。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基本胜任力和疗效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刻意练习作为提升咨询师胜任力的重要的方式。新手咨询师有督导,有人给你反馈,是完全可以运用刻意练习来提升胜任力的。
到后面的阶段,你已经拿到执业资格了,或者没有自己的督导了,你可以找同伴或者是专家来看你练习的视频。所以,需要持续练习,在不同的阶段可能练习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基本原则是一样的。设置刚刚超过你能力的目标、反馈、达到目标、进入到下一个目标,这些都是不变的。
来说说不同的理论流派的刻意练习。心理学的刻意练习刚开始,目前正在发展一些针对具体模型的练习技术,比如情绪聚焦、认知治疗,这些都是有具体的技术的,这些都需要练习。所以,当你练习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共同的因素后,你发现你很适合某个流派,再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流派或模型的练习。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成型的方式出来,正在做,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王老师:从刻意练习本身来说,不同阶段的练习,可以制定不同的目标,找不同的途径进行反馈,然后有针对性的反复的练习。刚才举了很多医学、数学、语文等练习的例子,从原则上讲都是普遍的,不同的是它们都有很明确的反馈。心理学方面缺就缺在,没有明确的反馈,这就直接涉及咨询效果如何评估的问题。是我觉得好了就好了,还是来访者觉得好了就好了?咨询疗效及其评估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我们的研究和实践都需要不断精进。
另外,我也会思考像钱老师、江老师,谁给我们做督导?我们也在不断终身学习。有时候我也会听江老师的课,听什么?听江老师在的体悟,我会想他在某些方面也是有误区的。那我是否有误区呢?一定是有的。像江老师这样的大家也有误区,我肯定也有。那谁来给指出我们的误区和盲点,谁给我们督导?现在有刻意练习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江老师:刻意练习是一个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技术,它不是万能的。是否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刚才谢东老师说到的超级咨询师?你做梦!但是,如果说我不做刻意练习能否成长为一个超级咨询师?我仍然想说,你做梦!
谢老师:我们推出一个东西,不能走了极端,不能把刻意练习当成绝对的。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我们把这个东西引入,并不意味着否定现有的。我们要带着警醒、小心、怀疑的态度进行刻意练习。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灵丹妙药。
段老师: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很值得借鉴的,它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就目前这本书,还有现在网上存在的刻意练习的系统,都还是需要补充的;另外,刻意练习是锻炼咨询师的能力,但也要考虑到情境的复杂性,考虑情境的约束。一个情境可以显示来访者说了什么话,至于社会背景、环境等是很难被全部展现的。这些都是挑战。尽管有挑战,但是也不能就此否认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还是让人很兴奋的,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和执业者探索完善。
王老师:刻意练习,刻意的练习刻意练习,把它融入到整个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去。
钱老师:刻意练习首先是有意识的练习,有这样的愿望和动机:我们要不断去练习。我也在想,我这么大年纪了,在我这个阶段刻意练习我该做什么,怎么做?刚才大家已经回答了。这就应了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想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不管是通过刻意练习,还是其他方式提升自己,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我想今天这些老师精彩的分享
大家都听到、记进心里了
剩下的就是大家自己努力
点击图片,购买《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
整理 | 杨微 美编 | 吕满 审核 | 唐小平 编辑 | 张华